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行政,向大会作报告,请代表们审议,并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十三五”发展回顾
过去五年,学校在党委坚强领导下,在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下,笃定“申硕升格创一流”目标,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推动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
——五年来,学校面貌日新月异。果断将办学重心从临海转移到椒江校区,全面融入中心城市发展,赢得了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得到了社会各界普遍赞赏,牢牢掌握了事业发展的主动权。应用型大学建设取得丰硕成果,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办学思路与成效得到专家组充分肯定。在市直单位年度考核中连续四年优秀,校友会、自然指数、软科等第三方评价排名大幅前移,社会影响力和美誉度显著提升。
——五年来,教学改革不断深入。顺利完成了学科专业布局调整,一次性停招了8个本科专业,新增了8个地方亟需的新专业,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推行“843”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计划,取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近200项。国家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取得突破,4个专业通过认证。A类竞赛获奖数量增长率连续3年保持在30%以上。获批省“双创”示范基地、省示范性创业学院、省众创空间。“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取得突破。生源质量持续提升,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超过94%,就业专业相关度连续三年进入全省本科高校前十,留台率保持在30%以上。
——五年来,学科水平快速提升。申硕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获得省部级科研奖20项、国家级科研项目81项。2020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数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取得突破,获得省文化研究工程项目3项,成立了多个文化研究平台,人文社科迈上振兴之路。新增2个省工程研究中心,省部级科研平台数量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2020年科研总投入达3.2亿元、师均科研经费28万元,分别是2015年的9.3倍和7倍,科研经费排名进入中国大学前200强。学术活动日渐活跃,学术氛围日益浓厚,学报质量逐步提高。
——五年来,引才育才成效显著。优化政策,涵养生态,以拼抢姿态引育人才。专任教师总数达到了1110人,较“十二五”末增长了31.5%。生师比降至13.5:1,位居省内同类高校前列。人才集聚效应开始显现,省部级以上人才从不足10人增加到30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近500人,博士占专任教师比例达45%,增长了19个百分点。高等研究院成立以来,已建立24支PI团队,较好发挥了人才和科研“特区”作用。
——五年来,校地合作全面推进。与椒江、黄岩、玉环、仙居等多个县(市、区)、市级有关部门及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全面战略合作关系,成立了12个产业学院和10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市环科院转企改制后并入学校,实现平稳过度、持续发展。台州市中心医院、台州市立医院、台州医院成为学校直属附属医院,医教协同更加密切。56支“1139科技小分队”长年活跃在台州各地,产生了广泛影响,受到省领导肯定性批示。成人教育事业持续发展,教师培训品牌逐步形成。
——五年来,开放办学积极拓展。放眼国内外,融入大战略,与华东师范大学、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南方科技大学、复旦大学药学院、北京大学药学院等开展合作,借势借力发展。与国外优质大学开展合作办学,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取得零突破。成立国际学院,国际学生、赴国(境)外学习学生人数分别增长了283.2%和159.1%。努力提高教师国际化水平,3个月以上海外工作学习经历专任教师数增长了130.4%。
——五年来,办学条件大为改善。2020年度学校预算总收入9.3亿元,是2015年的2.4倍。社会捐赠合同金额6155万元。新增省级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2.5万元,增长了108%。图情资源不断丰富,学习条件大为改善。3幢学生公寓、艺术与设计学院大楼投入使用,航空大楼竣工交付,临海校区面貌焕然一新,“四香校园”“三大一新”目标基本实现,美丽校园基本建成。
——五年来,育人机制更加健全。“三全育人”格局、“三协三融”思政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创新实施“1+N”思政课改革、书院制改革,在省内高校产生了积极影响,受到省领导肯定性批示。新培育了“青听1139”“德业大讲堂”“书记有约”“校长零距离”“咖啡思享会”等一批思政工作品牌。德育导师上讲台、企业家进校园常态化。建成校史馆等一批文化设施。大陈岛垦荒精神研究中心成了台州的“红色客厅”。校园文化艺术活动蓬勃发展,文化育人成效明显。心理健康教育、帮困助学等学生成才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五年来,内部治理持续改进。加强校园管理统筹,多校区平稳运行、良性发展。积极推进内部考核评价制度改革,岗位聘任、职称评审等制度持续改进,分类评价、以德为先、讲究实绩的导向更加鲜明,各方面办学积极性得到激发。“最多跑一次”服务项目达90余项,作风建设不断深化,有效提高了管理效能,提振了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学校顺利通过省4A级平安校园考评复核,获评2019年省级“平安单位”暨省级“智慧安防单位”,师生获得感、归属感明显增强。
——五年来,党的领导全面加强。校领导班子在学校事业发展中发挥了主心骨作用,2020年度考核优秀率居全省本科高校第2位,综合绩效进入同类高校前3名。基层党组织发展了战斗堡垒作用,党建品牌逐步形成。理论武装常抓不懈,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到实处。干部队伍结构明显优化,年轻干部比例名列全省高校前茅,综合素质明显提升。全面从严治党走向深入,清廉校园建设持续深化。
拼搏成就事业,奋斗创造未来。学校发展所取得的成就,离不开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离不开广大干部的辛勤付出,离不开离退休老同志的关心拥护,离不开附属单位的支持配合,是全校师生同心同德、不懈奋斗的结果。在此,请允许我代表学校,向大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前进道路上荆棘密布,面临的挑战肯定不少。学校区位优势缺乏、办学层次不高、办学基础薄弱等不足将更加凸显。两地多校区办学,资源难以共享,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学科专业建设基础薄弱,教学科研水平不高,标志性成果不多,内涵建设任务艰巨。大家名师缺乏,师资队伍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高能级平台、高水平团队较少,服务地方能力不强。关键岗位干部青黄不接,优秀业务类干部短缺,干部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治理能力仍是短板。办学资源总量不足,投入力度还不适应跨越式发展需要,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发展中不断加以解决。
二、“十四五”规划研制情况说明
规划是指导学校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电玩城游戏大厅app下载“十四五”事业发展规划(草案)》经过半年多时间的研制和讨论,已比较成熟,并且经过了必要的程序,现递交大会审议。为方便代表们讨论,现作如下说明。
(一)研制过程
学校党政高度重视“十四五”规划研制工作,把它作为年度重点工作来抓。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校党委专题研究部署,专门成立了以书记校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确立了“1+5+3”规划体系,进行了任务分解和责任分工,明确由研究室牵头研制学校总体规划。二是广泛深入调研。全面评估“十三五”规划执行情况,设立16个专项课题开展前期研究。校领导带队走访各二级学院、市级有关部门、行业龙头企业,考察了省内外10多所高校,摸清家底、了解需求、学习经验。三是深入交流研讨。邀请教育部、厦门大学权威专家作专题报告。与各类人员交流座谈10余场次,对发展目标和关键指标进行反复论证。四是充分集思广益。规划征求了校内各类人员代表、相关附属单位、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意见,通过专网、官网、官微征集广大校友和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党政会议专题研究审定,规划文本几上几下、数易其稿,体现了学校党政的共同意志,是广大干部和全校师生集体智慧的结晶。
(二)研制思路
规划研制工作遵照学校党政“审时度势、承上启下、瞻前顾后、有血有肉”的要求进行,力求做到“三衔接三对标”。“三衔接”,就是与国家及省市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特别是高等教育发展规划衔接,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衔接,与“十三五”规划、校第三次党代会精神以及已经出台的专项规划、计划衔接,努力在规划体例、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三对标”,就是与申办大学的指标对标,与新修订的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指标体系对标,与标杆学校对标,找准锚点,确立目标。
(三)体例框架
规划借鉴吸收了多种体例框架的优点,全文共1.6万字,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基础与形势。主要阐述学校发展所取得的成就、面临的发展机遇以及存在的内外部挑战。第二部分,总体思路。主要论述今后五年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战略以及所要达到的目标。第三、第四、第五部分是“十四五”期间的主要任务举措,分为重大工程、重点计划与重要改革三大板块。重大工程主要安排全局性、战略性任务。重点计划包含了专项规划的核心内容,同时将课程建设、师生发展、党的建设等重要工作囊括其中。重要改革主要涉及人事管理、评价考核、两级管理、布局结构、质量保障等内容,主要是体制机制和内部结构层面的创新与优化。第六部分,保障措施。主要包括政治保障、条件保障、资源保障以及实施评价,是规划得以执行和落实的基础。
三、“十四五”形势、思路与任务
“十四五”是学校实现跨越式发展、筑基“大学梦”的关键时期,正确研判面临的形势、科学谋划这五年发展事关长远、意义重大。
(一)形势研判
从发展机遇看,在新发展理念、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格局下,高等教育的优先地位和战略支撑作用进一步凸显,国家调整高等教育结构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意志更加坚定,力度正在加码。高等教育政策设计更加清晰,高校分类设置分类管理分类评价正在逐步落地,应用导向更加鲜明,应用型高校作为一种新的大学类型逐渐被认同,这就为学校在分道赛跑中胜出提供了机会。高等教育强国强省强市战略的政策红利逐步释放,地方高校的作用将进一步彰显。“重要窗口”和“六个城市”建设将给学校发展带来广阔机遇。
从面临挑战看,申硕成功后,学校将成为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高校中的一员,面临的竞争压力更大,区位优势缺乏、办学基础薄弱、发展空间受限等问题将进一步凸显。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人才类型和质量标准更加多样化,学校育人体系和育人质量面临教育个性化需求的挑战。重点大学、同类院校、独立学院转设而来的本科高校从不同方向挤压发展空间。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正在重塑教育形态,对学校提出全方位挑战。产业转型升级强烈呼唤复合型人才,要求人才培养和学科专业建设模式相应调整。
今后五年,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就总体而言,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推动学校事业跨越式发展。
(二)总体思路
总体思路是学校发展方向、目标、理念、战略的集中体现,学校党政在该部分起草过程中花了大量心思,进行了反复研讨。
指导思想是规划的大脑和灵魂所在,对全篇起到统率作用,主要基于政治要求、现实基础、机遇挑战和历史方位确立。今后五年,学校发展总的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高教强国强省战略,落实“三性”办学定位,践行“三个共同体”理念,实施“四大战略”,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服务地方为使命,以内涵建设为主线,以学科发展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努力打造应用型教育标杆校,为“大学梦”筑基。“中国心、泥土味、国际范、创业型”既是对地方应用型大学独特气质的勾勒,也是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定义。
发展战略是学校发展最高层次的方法论。校第三次党代会提出“特色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文化铸校”四大战略,有效指导了学校近年来的跨越式发展。一所学校的发展战略应保持稳定,“十四五”发展将延续既定战略,在实践基础上不断赋予新的内涵。为此,规划在发展战略上延续了校第三次党代会的提法,充实了近年来的实践经验,内涵更加丰富。
发展目标是学校发展所应达到的理想状态,主要起到发展引领和动力生成作用。规划在目标确定上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总体目标是通过“五个一批”建设,到“十四五”末,学校在应用型大学内涵建设上取得突破,关键指标有较大幅度提升,基本具备申办大学的条件。关键指标分约束性和预期性两类,共6个维度22个项目。约束性指标主要根据申办大学要求设置,预期性指标结合上级规划和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确定。根据“申硕升格创一流”三步走目标,学校的远景目标是建设国内一流、国际上有良好声誉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三)任务举措
“十四五”期间,学校的主要任务举措是实施“三大工程”,推进“十大计划”,深化“五项改革”。这些任务举措虽然分布在规划的不同部分,但紧扣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按以下逻辑进行组织和展开。
1.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人才是大学的根本职能,立德树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首先,把学生德的培养放在首位。重点在完善育人格局、深化思政课改革、推进课程思政、转变育人模式、打造育人品牌、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完善成才服务体系上下功夫。其次,把专业内涵建设作为重点。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结构,借助专业认证倒逼内涵建设,对标国家“金专”争创一流,依托产业学院改革培养模式,以“四新”建设和学科交叉培养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再次,把课程建设作为教学改革落地的关键一着。通过优化课程组合和加强课程集成来优化课程体系,对标国家“金课”分层建设一流课程。从扩大学生自主选择权和推行优课优酬两方面推进“课堂革命”,推动教学模式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最后,把质量保障体系改革作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重点强化质量保障体系的系统性和协调性,在质量文化、质量标准、质量管理和质量评价方面进行系统改革。
2.以水平提升为目标加强学科建设。学科结构布局与建设水平是大学品质的集中体现。首先,优化布局。适当提高学科集聚度,使主要学科门类的专业覆盖面及本科生规模达到申办大学的要求。对接需求,重点打造服务制药与大健康、数据与智能制造、生态与人居环境、人文与社会服务等重点领域的学科群。通过实施“八大行动”,推动人文社科振兴。其次,突出重点。打造高峰高原学科。省教育厅调整了学科建设思路,一般不在新获硕士点高校设立省级A类一流学科。学校直接对标全国学科评估C+及以上学科、ESI全球前1%学科,力求取得突破。同时,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培育特色学科。再次,紧扣指标。对标“升大”,实施“研究生教育跃升计划”,争取未来五年将硕士学位授权点拓展到10个以上。继续扩大工科硕士点布局,人文、社会、医学三个学科门类均应争取获批2个以上授权点。在校研究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比例达到5%以上。最后,多出精品。积极培育标志性成果,重点在国家级科研奖项、国家级项目、省部级平台上取得突破。
3.以优化结构为重点统筹各类人才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建设,数量问题已不是人才队伍的主要矛盾,但品质和结构问题将会凸显出来。首先,优化生态。健全人才工作机制,落实人才工作责任,改革人才考核评价制度,健全人才成长支撑保障机制,打造最优人才生态,形成更强的人才集聚效应。其次,突出重点。把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海外优秀人才、教学名师,紧缺学科学术骨干引育作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同时,把高水平团队建设摆到更加突出位置。再次,培育骨干。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行动、中青年教师续航行动,建立教师挂职锻炼制度,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师和创新创业导师队伍,提高专业教师的实践能力。最后,统筹发展。树立“人人都是人才,人人皆可成才”的人才观,加强人才资源开发,统筹推进各支队伍专业化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强调以德为先,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把健全教职工发展体系摆到重要位置,为各类人员提供人生出彩的机会。
4.以加快“两化”为抓手推进创新发展。高等教育国际化和信息化是影响高校发展的两大时代潮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规划把学校置于国际化和信息化大势中进行谋划。一方面,把提高国际化水平作为外生动力。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优质大学为合作重点,拓展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争取建立1-2个非独立法人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推进在地国际化,推动人才培养理念和培养模式创新。同时,通过扩大国际交往推动师生国际化。另一方面,把数字化作为学校未来发展的变革性力量。重点推进数据治理,打通信息孤岛,促进数据融通,拓展场景应用,推动数据全面赋能教学科研,以数字化改革推动学校治理现代化,以提高人的数字素养促进“数字台院”建设。
5.以互惠共赢为指向推进校地共生发展。学校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充分证明了开放办学和校地协同的重要性。首先,要借势借力。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引进优质办学资源,与北京、上海、杭州、深圳等地大院名校多方共建特色学院、高水平学科或高能级研究平台,联合培养研究生,服务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其次,要主动融入。积极参与台州湾科创走廊建设,通过创建大学科技园,打造公共创新服务平台,服务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再次,要优势互补。推进与县(市、区)、行业龙头企业以及中小学(幼儿园)的全面合作,通过共建平台、合作办学、联合科研等方式,获取优质办学资源,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基础教育发展。最后,要建立网络。推动人才下沉,健全校友网络,延伸服务触角,开拓发展空间。
6.以改善软硬环境为基础提升育人能力。一方面,弥补实践教学条件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加大经费投入,加快设备更新,改进学习体验。加强校内实验实训平台统筹规划,建立分类分层的实验室体系,满足不同层次实践能力培养需要。推进平台布局整合优化,加强文科类、虚拟仿真类、分析测试类实验设备资源建设,推动管理制度创新,促进设备共享共用。坚持对标建设,争取在高层次实验平台建设上取得突破。另一方面,重视精神文化在学校发展以及人才培养中的独特作用。坚定大学理想,弘扬大学精神,繁荣大学文化,努力汇聚起推动发展的强劲动力。把文化设施建设作为文化育人的重要抓手,在更高层次上建成文化校园。
7.以制度创新为抓手推进治理能力现代化。首先,将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作为制度创新的龙头。完善岗位聘任制度,真正建立竞争择优、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强化绩效导向,探索更加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其次,发挥职称制度的“指挥棒”作用。推行职务分类评聘,引导教师分类发展。创新评价方式,完善同行专家评议机制,健全外部专家评审制度,提高职称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针对性。建立重点人才、海外人才职称晋升绿色通道。再次,改革考核评价制度。把教师和科研评价作为评价制度改革的两个着力点,坚持“破五唯”与“立新规”相结合,推行分类评价、多元评价、动态评价、长周期评价,突出实绩实效。不断优化年度考核制度,坚持分类考核,实现考核对象全覆盖。最后,稳步推进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优化责权利配置,适当扩大二级学院的自主统筹权,构建符合高校治理规律、匹配学院治理能力的治理格局。根据学科专业发展需要,对教学机构设置进行二次优化。
8.以加强党的建设为保障强化政治引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特征,是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一大政治优势,也是学校事业发展的根本保证。首先,加强政治统领。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学校各项事业跨越式发展。其次,推进筑基赋能。全面优化二级党组织设置,把“支部建在团队上”,通过抓院促系推动党组织整校建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再次,锤炼干部队伍。把干部队伍建设摆到突出位置,健全干部选用管育全链条,完善干部梯队,加强关键岗位干部培养与配置,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最后,打造清廉校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持续深化清廉校园建设,不断巩固政风清明、校风清净、教风清正、学风清新的良好政治生态。
(四)保障措施
一是强化政治保障。加强和改进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建设“五强班子”,完善现代大学制度,发挥好党建在事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二是加强硬件保障。发展空间不足是制约学校发展的一大瓶颈,要全面完成椒江校区后续项目和临海校区师范教育实践实训基地一期建设,突破空间瓶颈制约。三是加强资源建设。推动建立省市共建机制和市委市政府定期研究学校发展机制,拓宽资金来源渠道,提高内部资源利用效率。四是抓好贯彻执行。围绕任务分解、项目规划、资源投入、监测评估、宣传推广进行制度设计,建立一系列可操作的规划落实机制。
各位代表,同志们,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五年蓝图展现眼前,新的征程已经开启,让我们发扬“三牛精神”、做到“三个争先”,走深走实“申硕升格创一流”,奋力谱写“十四五”开局新篇章,以优异成绩向建党100周年献礼!
2021年5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