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9日晚,人文学院、和合文化研究院联合举办本学期第4期(总第45期)“和合学术沙龙”。本期沙龙讨论艺术学院李俊博士的论文《图像叙事中晚清“锣”的礼俗场域及功能考察——以<点石斋画报>为例》,人文学院吕继北博士的论文《“因文见道”:韩愈文道关系问题批评演变发微》。本次沙龙由人文学院中文系主任娄欣星博士主持,教师教育学院吴晶副教授、人文学院王宏芹博士担任主评人,人文学院张天星、王健、陈锐钢、潘润、屈燕飞,外国语学院陈丽红、卓素玲等十余位教师及人文学院拔尖人才创新班(汉语言文学三台班)同学参加沙龙。
李俊博士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2006年入职电玩城游戏大厅app下载。李博士提交了《图像叙事中晚清“锣”的礼俗场域及功能考察——以<点石斋画报>为例》,论文主要讨论了锣在晚清礼俗活动场域中广泛出现,参与建构并彰显了礼俗活动的重要社会功能,这些功能主要表现在仪式功能、商业功能、警聚功能、报时功能、商业功能等。锣成为晚清民俗活动的重要文化符号。
主评人吴晶副教授提出了在研究过程中要古今贯通,将锣放到更长的历史时段去考察。此外,要凸显锣的文化传统意义,为什么在这些场合使用锣?使用锣的文化意义何在?并指出在方法上可使用统计学的方法等问题。王健博士就文献的引用等问题提出了较为具体的修改意见。陈锐钢博士提出不仅要重视锣的传统音乐功能,更要对晚清以前的历史进行梳理,凸显其作为文化符号、信号的重要作用与意义。潘润博士从科技发展与锣的作用的关系谈了自己的看法。屈燕飞博士指出用以呈现晚清锣的形象的画报的价值在哪里?文化符号要在多层面呈现。张天星教授不仅对论文题目的修改提出了具体意见,还提出锣的文化意义何在?为什么使用锣的疑问,并指出贯通研究的重要性,最后就行文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吕继北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2018年入职电玩城游戏大厅app下载。吕博士提交了《“因文见道”:韩愈文道关系问题批评演变发微》一文,“因文见道”是常见于明清文献中对韩愈文道关系问题的一种评价,但后世评论者就此一用语的发源处语焉不详。通过对文献的细致梳理可以看出,“因文见道”的评语理论来源成分并不单一,且其丰富的语义构成也造成了评论者在使用此语时的评价重心和褒贬取向各不相同。且对此概念的使用不仅代表了各时代评论者对韩愈文道关系问题的观点,也是当时文学思潮的一种深层反映。
主评人王宏芹博士围绕这篇文章提出几点建议:对“因文见道”这一概念的提出、理论演变及固定化的过程应有更为清晰明确的论证;在阐释评论者对“道”这一概念的使用存在差异化时,应注意仔细辨别不同情况交叉存在的问题;文章最后一部分对各个时代评论者借评价韩愈文道关系问题之名,宣扬本文派理论核心的讨论有待进一步深入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