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 他山之石 - 正文

【他山之石】商洛学院:建设应用型课程 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

作者: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03-29

商洛学院坐落于秦楚文化交汇地、革命老区、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的故乡——商洛市,是陕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入选全国百所产教融合发展工程应用型高校。2018年,学校被确定为陕西省“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建设单位以来,围绕建设目标,紧扣国家发展需求,积极推进“四新”建设,修订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以应用型课程建设为抓手,着力于更新教学理念、创设教学情境、重塑课程内容、创新课堂形态,培养以服务社会为己任的一流应用型人才。


开展专题研讨

更新教学理念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要素。地方本科院校要转型发展,课程建设不能简单复制研究型大学的模式。学校必须在主动、深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对原有课程进行升级改造。2015年学校以“转型发展与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题,召开了教育教学研讨会,深入研讨加强校企、校地、校政合作,完善实训、实验、实践体系等转型路径。设立转型发展专项经费112万元,支持相关专业开展转型试点研究与实践。

校长范新会表示,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为学生设计的成才知识菜单,一定要符合学校的定位和培养目标,并且与转型发展相匹配。学校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将企业需求与地方需要、教师教学科研和学生成长成才相结合,调整通识课程和实践教学比重,探索实践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四六开”、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四六开”的“双四六”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增设了“尾矿新型材料制备”“新药研究与开发”等数十门强化校企合作的地方特色应用型课程。2016年至2020年,学校持续以“创新发展与服务地方”“创新创业教育”“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协同育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为主题组织教育教学研讨会,有力推动了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为课程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植区域发展

创设教学情境


应用型课程建设不能单纯依靠教师自觉自发、单打独斗,还要以顶层设计来推动更多教师投身于此。2015年以来,学校连续7年实施“根植地方行动计划”,引导教师将课程建设与根植地方相结合,创设应用型、项目型教学情境,鼓励师生走出校门,带着问题、带着项目进政府部门、进企业、进社区、进乡村,在深化校企、校地合作和解决瓶颈难题的过程中,全方位提升课程育人效果。根植于商洛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平台”,教学空间不再局限于传统课堂,教学情境不再受限于教材和教师,学生探究实际问题的兴趣、解决难题的创新精神得以激发。

“根植地方行动计划”推动师生足迹遍及商洛所有区县及部分省内外企业,成果转化及横向研究项目经费达到3亿元,有力提升了学生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孵化出了中国“互联网+”大赛陕西赛区金奖3项。其中,获主赛道金奖的“秦丰种业——繁得良种慰苍生”项目,重点攻克了陕南干旱土壤环境下小麦良种的繁育技术。创新创业教育类课程建设取得的成效,离不开“根植地方”创设的全新教学情境。


产教科教融合

重塑课程内容


学校紧扣应用型院校服务面向地方性、区域性、行业性的特征,通过深化产教融合,加强科研教学融合,推动教师重塑课程内容,培养学生服务社会能力。学校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有53%与商洛经济社会发展直接相关,其科研经费占学校科研经费总额的70.5%;与陕西森弗天然制品有限公司等20多家企业深度合作,搭建了秦岭健康食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15个产教融合平台;与企业共建共享全国仅有的省级尾矿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具有区域特色的“陕西秦岭特色生物资源产业技术研究院”等科研平台,助推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

“应用统计学”任课教师先后在政府部门、江山景区等处开展调研,并将研究内容带入课程,指导学生开展学术研究,参与“地方旅游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调查分析”等统计调研项目,发表论文4篇,为地方发展建言献策。学生的科研能力、服务地方意识明显提升。“无机化学”任课教师引入自己新科研的成果,指导学生开展相关研究,并融合大创项目、“挑战杯”和实验竞赛等,举行创新创意大赛。开设此类课程专业,学生的应用型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获省级以上竞赛奖52人(次),省级以上大创项目68项,参与发表论文68篇,参与已授权专利22件。

通过重塑课程内容,教师不断优化提升课程内涵。2019年,“应用统计学”等9门课程获批陕西省一流本科课程。“无机化学”课程及其团队获评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该课程负责人荣获陕西省“课程思政教学标兵”称号。


运用信息技术

创新课堂形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在高教领域掀起了一场“学习革命”。面对信息技术背景下的新时代大学生群体,教师必须与时俱进,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创新课堂形态。学校采取了“学生试用—项目带动—规范管理—示范引领”四个步骤,稳步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学校引入智慧树网等平台课程资源334门次。近3年设立课堂教学改革专项项目30项,混合式教学改革项目115项,线上课程建设项目17项。学校先后制定了“商洛学院一流课程建设与管理办法”等6个管理制度。首门校本线上课程“写作与沟通”获评陕西省一流本科课程,“药用植物资源学”等13门地方特色课程线上有10万人次以上的浏览量,获得陕西省课堂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优秀奖2项。

课程是教师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展示台”,是学生拓宽视野、提高能力的“练功场”,也是经济民生建设成果与科技创新成果的“孵化器”。商洛学院建设“一流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征程中,始终重视应用型课程建设。师生根植地方,面向行业产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提升研究能力,不断累积教与学的幸福感、成就感,课程思政理念润物无声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领学生扎根基层、扎根边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奉献青春,培养了一批有家国情怀的应用型人才。近3年来,541名学生赴新疆支教实习,385人在疆就业;413人在丹凤县扶贫顶岗实习;毕业生高雨楠获2017年世界技能大赛铜奖,是陕西仅有的获奖者;毕业生周丽娜在商南县创立的企业被定为“国家林业重点龙头企业”。

商洛学院将始终牢记服务地方办学的使命,持续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培养学生以过硬的应用能力和勇于创新的精神服务地方发展,以人才智力与科教优势推动商洛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